开元体育手机app下载安装

全市乡镇街道党(工)委书记工作交流会发言摘登(第三期)

时间: 2024-01-29 16:48:44    来源: 开云体育官网

  编者按:民生是最大的政治。2023年,全市各乡镇、街道党(工)委认真深入贯彻习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精神,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七次、八次全会精神和“1139”工作部署,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、用脚步丈量城市,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。现将全市第三期乡镇街道党(工)委书记工作交流会发言材料予以刊发。

  窑街街道全面落实市委“1139”工作部署,坚持优化街区规划管理,完善街区功能设施,倾心倾力为民服务,真正让群众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得实惠、真满意。

  一、聚焦群众所愿,统筹规划治理,提升“宜居度”。优化规划布局,编制《窑街城区总体设计》《加快窑街片区全面振兴专项行动方案》,构建“一心、一带、两轴、四片区”空间布局,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等六大行动,为打造低碳窑街提供有力支撑。靓化街区颜值,对接窑街煤电等驻街单位,拆除闲置厂房11处、危险破旧房屋4.6万平方米,清理违规露天堆煤场8个,将腾退的360余亩土地融入滨河景观带,高品质打造9个绿地公园。美化生态环境,争取资金1.3亿元,实施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等5项工程,植树造林2659亩,打造民门路沿线平方公里煤灰飞扬的采煤沉陷区变为千亩城市绿肺。

  二、聚焦群众所盼,完善基础设施,提升“舒适度”。千方百计保安居,将286户危旧房住户搬迁至新楼院,特别是对21户困难群众,采取产权共有、分期付款的方式分类安置,帮助居民实现“安居梦”。想方设法补短板,投资1.2亿元,实施窑街再生水循环利用等5个补短板项目,改造供水供热管网22公里,架空线公里,更换破损门头路灯127处,新增免费停车位92个,有效提升街区综合承载力。矢志不渝优服务,打造“5+3+X”公共服务新模式,实施总投资1.6亿元的窑街幼儿园等7个民生工程,完成2个老旧小区“三供一业”和51栋楼房供热分户改造,惠及居民5000余户。

  三、聚焦群众所想,办好民生实事,提升“满意度”。开展访民问暖,建立第一时间“响应、联动、解决、反馈”工作机制,解决供暖实际问题22件,特别是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提前5小时抢修完成滨河小区热力管网爆管问题,有力保障了3015户居民稳定供热。做好纾困解难,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“田字型”基层治理体系,排查化解物业服务等矛盾232起,办结便民服务热线件。筑牢保障防线,开展爱心扶孤助残济困行动,在47名县科级干部结对关爱131名孤残特困人员基础上,由38名街道党员干部进行“二次结对”,累计帮办医疗康复等实际困难85件,资助资金9.4万元。

  西固城街道坚决贯彻落实市委“1139”工作部署,坚持惠民的事一件接着一件干、一锤接着一锤敲,全力攻克供热难、建管难、出行难“3大难题”,以“小切口”带动“大变化”。

  一、聚力攻坚“供热难”,并网改造暖民心。加力“冬病夏治”,坚持“缓则治其本”,针对街道内9家天然气锅炉供热质量不高、信访矛盾多等问题,发挥街道“大工委”机制优势,打通治理堵点,汇聚资源力量,如期完成9家供热站并网改造,惠及群众3460户、8578人,集中供热覆盖率由89.3%提升至99.7%,有效实现了以“大热源”替代“小而散”。扎实开展“访民问暖”,坚持“急则治其标”,建立“领导包抓、干部包户”责任制和“两级响应、三方联动”应急响应机制,先后解决跑冒滴漏问题162个,紧急抢修突发问题16处,督促33处供热站高效运行,对老旧楼院等重点区域“每周一访”,供热投诉由2022年的269件下降至23件,降幅达91.4%。

  二、致力攻克“建管难”,引摊入市惠民生。针对辖区内阀门厂早市占道经营,造成交通堵塞、出行难、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,紧盯出城企业腾退的空闲场地,多次协商敲定原阀门厂7亩空地作为市场建设用地。通过以商招商、以企引企等方式,成功引进第三方投资运营公司,积极对接相关职能部门,优化审批流程,仅用2个月就建成了集果蔬、生鲜、粮油于一体的综合性便民市场。大力推动退市还路,成立马路市场整治小组,为原有83户摊贩量身定制优惠政策,实现全员入市经营,同时,联合区直职能部门常态化联动巡查监管,坚决取缔马路市场,区域环境面貌大幅改善。

  三、着力破解“出行难”,新建道路解民忧。针对T044#道路多年未通,临时道路破损严重、坑洼不平,1253户居民出行不便的问题,通过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实地调研、人大代表提交议案等形式,将其纳入区级建设项目,争取首批到位资金490万元。组建专人专班,跟进项目建设各环节,开通帮办代办服务,积极协调供水、供电、供气企业,主动对接开发商,协商解决占用土地问题,全力扫清项目障碍。紧盯施工进度,倒排工期,压茬推进,督促实施工程单位严格标准实施改造,确保今年4月建成投运,完全解决城市“泥泞路”问题。

  石洞镇坚决贯彻市委“1139”工作部署,聚焦百姓“急难愁盼”精准发力,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

  一、用心筑牢“民生之本”。石洞镇是皋兰县城所在地,进城农民多、陪读家长多、市场主体多、群众务工需求高,针对这一实际,镇党委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首,从供需两端发力,深入辖区41家用工企业和18家项目工地“找需求”,通过张贴招工简章、微信群推送、入户宣传等方式摸清劳动力情况建台账,实现了务工需求与用工需求的精准匹配。特别是针对陪读家长、留守妇女等务工时间碎片化问题,对接用工公司可以提供一日快递分拣员、半日餐饮服务员、两小时理发员、一小时保洁员、半小时送餐员等计时、计件零工岗位,782人实现就业,人均增加月收入2000元。

  二、用情解决“民生之忧”。迅速组织并且开展“访民问暖”,遍访城区117个楼院1.7万户居民,处理问题386个。特别是立足半城半乡实际,推进“访民问暖”向农村延伸,完成“清洁取暖”改造3441户,为困难群众发放取暖补贴89万元、“暖心冬碳”161吨,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816个,保障农村燃煤取暖安全。大力传承和弘扬“四下基层”优良传统,建立书记镇长周末下村接访制度,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安庆小区业主违规占用绿化带、活动广场搭棚种菜问题,挨家挨户做工作,讲道理讲情理讲法理,3天内全部清退到位。针对皋兰一中学生放学后返家难问题,协调开通夜间班次“校园公交”,做到让家长安心、学生舒心、老师放心。

  三、用力谋实“民生之利”。以“党支部+合作社”模式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,通过土地流转、入股分红、保护价收购等方式,发展蛋鸡养殖、高原夏菜等产业合作社11家,2023年全镇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3万元,参与农户年增收13580元。充分的利用村集体各类闲置房产、设施、集体建设用地引进农业企业、发展特色产业、扶持就业工厂,231名农村劳动力、107名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务工,村集体和农民实现“双增收”。三年来,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民生支出260万元,补贴困难群众基本医保费用7.6万元,创办爱心助老餐厅3所,支出村级奖学金、助学金21万元,帮助困难大学生105名。

  八里镇坚决贯彻落实市委“1139”工作部署,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、用脚步丈量城市,以实际行动彰显为民服务初心使命。

  一、坚持夯基础与惠民生双轮驱动。紧盯通镇公路车多路窄、坑洼不平、雨天泥泞的困境,抢抓S104、G2201金城南出入口项目建设机遇,协调项目建筑设计企业还建村组道路6680米,打通断头路7条,解决3360户村民出行难、物资运输难的问题。紧盯农田配套设施不完善、灌溉率低、产出低、产值低等难题,争取项目资金1908万元,实施农业灌溉项目25个,全面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,受益农户2780户。紧盯群众安居难题,新建岘口子避险安置小区一期项目住房840套,全力做好水、电、气、暖等要素保障,第一批3个村450户群众乔迁新居。

  二、坚持促就业与稳增收双向发力。优化镇企务工信息共享平台,摸清辖区内58家企业用工需求,定向签订用工协议,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2150人、市区务工1160人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90人。充分的发挥林果产业传统优势,种植精细蔬菜、水磨鲜桃2250余亩,对接省农科院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培训,促进2130户村民户均增收3.2万元;成立新兴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,带动群众养殖湖羊、“高原之珍”蕨麻猪,年出栏3800头、每头净利润1100多元,被中央电视台《田间示范秀节目》专题报道。针对农产品销售价格低、渠道单一、转运困难等问题,协调对接18家超市和32个销售点,通过采、集、配和直送到点等方式,实现点对点流通、零距离展销、面对面推介。

  三、坚持保稳定与促发展双侧协同。梳理细化办事流程65项,开通线上办理渠道,做好一站式服务,办理群众诉求5141起、办结率100%。积极地推进“结对帮扶·爱心甘肃”工程建设,全年走访困难群众6轮次,帮办实事215件,落实各类物资7.73万元。深入开展“访民问暖”,家家走到、户户遍访,解决7个小区917户居民供暖问题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“田字型”基层治理体系,设置网格85个,选配网格员155名,常态化进村入户、问计问需、宣传宣讲、化解矛盾。扎实开展“一亲三心”活动,镇班子成员包村和干部驻村实现全覆盖,解决困扰多年的征收安置等明显问题125件,实现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。

  榆中县城关镇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深入贯彻落实市委“1139”工作部署,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担当保障和改善民生,用心用情用力让群众生活更温暖更幸福。

  一、筑牢民生之本,提升群众获得感。“三变”改革走出增收“新路子”,建立联政府、联支部、联企业、联农户、联合作社的“五联机制”,整合财政资金1.8亿元,撬动社会资本12亿元,建成栖云小镇、榆兴农庄等田园综合体,吸纳350人稳定就业。“三源汇流”壮大集体“家底子”,依托栖云小镇等特色景观,全力发展“文旅+”多元产业,每年吸引游客70余万人次,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40万元以上。“三大整合”鼓起农民“钱袋子”,整合耕地5900余亩、集体建设用地600余亩、劳动力2400余名,开展自主创业、农业生产、三产服务、农产品加工、手工艺制作“五工种”技能培训,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.3万元。

  二、夯实民生之基,提升群众幸福感。用心解决群众关切,面对“二孩”集中入学高峰,全覆盖走访群众7500户,对入学需求建立台账、科学分析,积极协调县教育局新增学位849个,解决了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。用力强化民生保障,深入推动爱心扶孤助残济困行动,为307户特殊群众提供全面生活保障,切实以党的温暖和关怀沁润民心。用情丰富文化生活,针对非遗文化“铁芯子”30余年未演出、仅剩3名传承人的严峻现实,培养吸纳新传承人12名,成功实现重新展演20场次,村民凑酒场、赶牌场的少了,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。

  三、保障民生之依,提升群众安全感。保供稳价安民心,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18个,优化设置服务网点250家,储备重要民生物资20余种,切实守好群众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。主动创稳聚民心,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“田字型”基层治理体系,拉网式排查60余次,调处矛盾纠纷138件,保障了群众生活新变化。破解难题暖民心,针对征地拆迁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理等20项历史遗留问题,开展除险排患“百日攻坚”行动,成功化解16项。尤其是在化解保交楼问题中,通过组织业主现场察看、每周通报施工进度等方式,给业主吃下“定心丸”,新增交房1490套,以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工作实效赢得群众认可和信任。

  十里店街道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七次、八次全会精神和“1139”工作部署,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把握新矛盾、满足新需求、回应新期盼。

  一、聚焦群众所需,为民服务“解难题”。用心察民情,建立民情“收集—协商—处理—反馈”工作机制,收集群众诉求2779件,采取“网格上门、社区协商、街道统筹”方式,群众诉求办结率100%。“结对关爱”帮办实事109件。用力解民忧,统筹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“民生大事”,完成5个老旧小区提升改造,加装电梯20部,推行不动产权证“一站式”办理模式。针对望河小筑小区历史遗留难问题,积极对接相关单位、房地产公司,推行不动产权证“一站式”办理模式,完成化解90套。用情暖民心,有效利用“大党委”成员单位省治沙研究所专业力量,解决黄河家园、实创现代城小区草坪成活率低的问题。

  二、聚焦群众所盼,实现居民“安居梦”。针对街道涉及拆迁过渡群众多、过渡安置时间长、协议甄别难度大的问题,敢于走进矛盾、勇于破解难题,做深做实政策培训、房源衔接、协议核查、解疑答惑、依法整改等各环节工作,比对项目红线图和卫星影像,对土地性质、拆除面积、人员信息等进行核查,甄别确认协议864份。对房屋套数、户型、分房对象、分房结果,进行3轮次的张榜公示,绝不让“老实人”吃亏、“投机者”得利。邀请公证处、“两代表一委员”等全程监督、全程录像,坚持事不过夜、马上就办,一天当作三天用,比区定计划提前1个月,将安置房妥善合规分配给过渡群众,完全解决了拆迁户安置遥遥无期这一最大心病。

  三、聚焦群众所急,消除安全“隐患点”。街道北部面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多,涉及搬迁群众113户,有76%的房屋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安全风险隐患大。2023年8月2日以来,抽调35名精兵强将,成立避险搬迁临时党支部,实行“班子成员包片、干部包户、责任到人”责任制,开展7轮次“一对一、面对面”政策宣讲,帮助23户搬迁群众通过申请贷款解决资金需求,得到群众认可、理解和支持。历时15天,依法依规全面完成113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10处违法建设的拆除,彻底消除了42处安全风险隐患点,实现了零、零舆情。

  广武门街道全面贯彻市委“1139”工作部署,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心办实事、用情解难题,以实际行动书写“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”新篇章。

  一、聚焦重点群体暖民心。多点发力服务“一老”,以“一平台四联动”智慧医养服务体系为牵引,为6119名65岁以上老人提供“家庭医生”签约服务,为400多名老人提供康复理疗、“幸福食堂”等特色服务。“两个课堂”服务“一小”,吸纳42名社工和志愿者打造“托护课堂”,惠及放学无人看管儿童1200余人;链接兰州大学等高校210名大学生打造“假日课堂”,面向5000余名青少年开展研学实践等特色活动263场次。“三色管理”服务“一特”,累计为特殊困难群体落实各类补贴资金434.7万元,特别是组建25人“妈妈团”常态化“爱心接力”,呵护辖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健康成长。

  二、聚力群众关切解民忧。壮大商圈经济促就业,“专班式”服务万象城开业运营,引导光辉村社区集体经济多元转型,释放新就业岗位3408个;帮助实现辖区大学生就业448人,失业人员再就业2578人。建设宜居家园优环境,“一院一策”推进12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,惠及居民2.1万户;全覆盖开展“访民问暖”行动,解决供暖问题58个,实现居民投诉和供暖缴费“一降一升”。推广红色物业强服务,构建“网格员巡查+物业人跟进+红管家补位”服务模式,为居民提供5大类15项代办服务,居民诉求解决率94.7%。对辖区73个社区物业实行动态星级评定,“以评促管”提升物业服务水平。

  三、聚合各方资源惠民生。打好“党建牌”惠邻里,争取街道“大工委”成员单位提供场地1200㎡,建成大教梁、广后街2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。打造万象城新兴领域区域性党群活动服务中心。发起“匠人集市”,以“无偿+低偿”方式引入各类便民服务,惠及居民5000余人次。打好“治理牌”睦邻里,聚焦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“田字型”基层治理体系,推广“一网两访三为”治理模式,一体推进“诉调、警调、访调”机制,妥善化解矛盾纠纷151起。打好“文化牌”乐邻里,依托市博物馆、邓家花园等文旅资源,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150余次,常态化开展“文明家庭”“兰州好人”等推荐评选活动,全力营造社会新风尚。

  永登县城关镇深入落实市委“1139”工作部署,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,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,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见效。

  一、提升品质惠民生。聚焦产业更“兴”,依托满城渔村文化项目,打造“陇上鲑鳟第一村”,引进渔家乐24家,带动172名村民入股,每年分红21.6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30万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.2万元,同比增长11%。聚焦就业更“稳”,盘活12亩闲置土地,打造“满城里”特色街区,推动“产业、就业、创业”三业联动,设置就业岗位320个,免费提供商品摊位120个,吸纳失地农民、下岗职工等就业创业。聚焦环境更“美”,依托庄浪河综合治理提升项目,整治河道7.6公里、种植绿植1880平方米、修建步道7万平方米,构建“一河、一园、一景”滨河绿带长廊6公里,让群众“推窗可见绿、出门即入园”。

  二、扩充资源解民忧。扩容教育资源,健全非流动人口学龄儿童摸底调查制度,主动与县教育局沟通协调,在西城区教育园区、北城区幼儿园新增学位1271个,减轻城区学校压力。优化医疗保障,聚焦构建“15分钟社区健康服务圈”,建立紧密型区域“医共体”,推动辖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4家市县级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,共享床位100张。注重养老服务,积极与县民政局等部门协商,在综合养老院设置床位30张,为特困老年人提供服务。依托小区党群服务站,推行“党建+居家+社区”养老服务模式,为28名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助餐、助行等养老服务。

  三、帮办实事暖民心。提高民生温度,开展“访民问暖”行动,组织1013名党员干部家家走到、户户遍访,在12个供热站派驻36名工作人员24小时蹲点驻守,第一时间协调处理问题,“12345”热线%。增强民情厚度,开展“结对帮扶·爱心甘肃”工程,“一户一策”制定关爱档案,持续抓好孤儿、困难重度残疾人、特困家庭等115名特殊群体帮扶工作。拓展民意宽度,修订完善村规民约,形成“好记、好用、愿用”的《七字歌》《三字经》。制定“零(低)彩礼”家庭礼遇机制,积极引导嫁娶费用平均下降3.8万元,“零(低)彩礼”婚事占比由40%提升到70%。